《新教育》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新教育”模式下小学篮球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来源:新教育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07
 

张建伟(1979-),男,甘肃兰州人,本科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生活经验的形式,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教育的职能逐渐发生了变化,它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培养该社会所需要的的人才[1]。“新教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广义的“新教育”一般相对于“旧的教育”或者“传统的教育”。狭义的“新教育”专指朱永新教授发起的“新教育实验”,“新教育”是一个变革的梦想,一种成长的激情,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其崇高建立对每一颗稚嫩生命的呵护和关爱,对每一份生命尊严和质量的扶植,对每一颗纯真心灵的理解和尊重[2]。“新教育”模式是以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为起点,以“十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为途径,以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3]。研究以朱永新教授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为范畴,以“新教育”倡导的十大行动之一“构筑理想课堂”为中心,对当下小学篮球课堂进行分析研究。

1 概念界定

“新教育”提出的“构筑理想课堂”,是指通过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通过在人类文化知识和学生生活体验之间有机联系,实现高效、个性的课堂,从而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4]。

2 现阶段小学篮球课的现状分析

2.1 运动场地的限制

从我国当前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来看,学生的体质逐年下降,究其原因,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运动场地的限制,尤其是“寸土寸金”的城市学校中,能够具备标准的田径场地和篮球场地的学校寥寥无几。在大班额、班级众多的学校中,一堂体育课往往会出现七至十个班级在不足两百米田径场地上开展教学,而且每个班级人数基本上在五十人左右。因此,对体育教师而言,想在一堂体育课中能够有效开展篮球教学,运动场地的限制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2 体育课篮球教学的课时数不达标

从当前的体育课时量以及体育教学内容来看,体育教学可谓是“鱼龙混杂”。尤其是在小学阶段,一个班级每周的体育课是三节,这三节课中,校园足球一节,校园特色课一节,剩下的一节课除了上篮球课,还要上田径课、跳绳课、体操课等。因此,这样的课时设置,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篮球运动的需求,更不利于校园篮球运动的发展。

2.3 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学生“被动式”学习,教师“灌输式”讲解是当前体育课的主要形式之一。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教师对主教材的挖掘不够到位,学生对课程性质和项目特征理解不准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某一项篮球技术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参与篮球运动兴趣的培养[5],造成了学生喜欢篮球运动不喜欢篮球课的现象。

2.4 校园篮球竞赛缺乏支持

比赛是一项体育运动的高级体验形式,是对一项运动学与练的外部刺激,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是培养学生优秀体育品德的重要途径。目前校园篮球竞赛活动的组织阻力比较大,究其原因:第一,班级多,比赛队伍多,整个竞赛时间太长,遭遇到班主任和家长的反对和不支持。第二,学生比赛期间的安全得到不到充分的保障,例如:篮球场上的身体对抗,极有可能造成学生受伤,普遍遭到学生家长和校领导的反对。

2.5 体育教师的篮球运动理念落后

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师团队中,篮球科班出身的教师很少,造成了教学过程中,篮球运动理念落后的现象。很多教师设置教学目标往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大量的体育游戏来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篮球运动的本质。在教学方法上,大多数体育教师简单介绍基本技术动作后,让学生自由练习。在教学设计上,每堂课的设计往往是某一单项技术动作的分解教学为主,很少有教师将某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在实战教学中实施。导致学生“会”篮球,而不会“打”篮球。篮球运动是一项集团队、竞技、对抗为一体的运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让体育教师打破原有的旧有理念,秉持打练结合的理念,是当下体育教师努力的方向。

3 构建新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及内涵

在传统的教育生活中,“插秧式”教学的课堂要求整齐划一,在维护严格甚至苛刻的课堂秩序的同时,约束和限制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心灵;“填鸭式”教学课堂只突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激发不了学生感受知识魅力和价值的欲望。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下,以教师教为主,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6],课堂学习气氛死板,导致学生喜欢篮球运动而不喜欢篮球课的现象频频发生,严重制约了篮球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我们急需改革现有的篮球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篮球素养,学生通过篮球课堂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学习技能、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4 以“构筑理想课堂”为中心的小学篮球课堂教学实施路径

4.1 篮球课的前置作业设计与实施

新教育模式提出的“前置性作业单”和“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其实质上就是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7]。根据篮球课堂的特殊性,教师要设计符合小学阶段学生学情的前置作业。首先,篮球理论知识不易过多,多以某一单项技术动作为基础,要求学生通过观看NBA或CBA篮球赛,找出这项技术动作在比赛中是如何运用的,自己是否可以成功模仿。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有一个想要学习的欲望,同时,对这一项技术动作有一个基本的概念认识。第二天的课堂中,让学生对前置作业进行展示,教师通过观察,找出问题,并在课堂中进行补充和讲解示范,课后对完成质量较高的前置作业进行表扬和鼓励,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前置性作业的学习。其次,前置性作业的设计与教学计划紧密相连,设计要有层次性,通过前置作业,将教逐渐转化为能力试探和篮球技能的拓展延伸。

4.2 小组建设与评价机制的有效统一

根据篮球课堂的灵活多变性,课堂小组的建设应有固定小组和临时小组。固定小组即在每个班级开课之前,根据优、中和后进生三类学生进行组合分组,并选拔出小组长,以达到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效果。临时小组即根据篮球课堂的特殊性,随时根据课堂内容的要求,组成两人一组的互帮互助小组,或组成十人一组的运动竞赛小组。当然,不同的小组形式,评价机制不同。固定小组应建立长期有效的评价机制,比如,建立体育积分表,根据课堂表现、不定期的考核成绩、期中和期末的考试成绩综合评估加分。临时小组的评价应以语言表扬、鼓励和游戏惩罚为主,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和共同学习。

4.3 学习成果展示与教师点评的相互促进

学习成果展示是对学生在每一堂篮球课中所学知识的肯定和认可,教师点评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升一个高度。展示是反映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最佳途径,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表现欲极强,通过搭建展示平台,不仅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建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8]。教师恰如其分的点评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篮球移动接球,首先,组织学生分组展示,展示结束后,教师点评,指出移动接球时如何判断球的落点、方向,防守情况下,如何摆脱防守主动要球,接球时双手的位置。然后再进行练习,如此可让学生把学到的东西落到实处,同时通过展示、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4.4 质疑点拨在技术动作学习中的关键作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学生在篮球课堂中的质疑精神,是落实新教育实验的关键。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教师示范动作,学生机械模仿练习,对教师的示范及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少有同学主动提出,一堂课上完,能够完全掌握动作要领的同学寥寥无几。为此,转变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质疑创设条件和环境尤为重要。首先,大力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发现问题,敢于发声。其次,确保每节课都出现质疑点拨的环节,让学生从一开始带着探究视角去学习和练习,同时,教师不断抛出问题,提示错误的动作,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点拨”是教师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排除的一种方法,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

4.5 创设真实的情境,拓展延伸单项技术的实战应用

掌握技能的目的在于应用,运用技能是提高个人能力的一个过程。如果一项技能没有经历过实战的检验,如同“纸上谈兵”。篮球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比赛可以促进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学习运动知识和技能,把简单的技术动作转化为个人的运动技能。例如:篮球行进间运球教学,为了让学生把“行进间运球”应用到实战中,教师的教学设计为:“1v1”抢断运球比赛,目的在于给运球的同学施加压力,增加运球的难度,把单一的技术动作运用到比赛中,确保每堂课中的单一技术动作向形成学科核心素养转变,“凸现”篮球项目的特征,拓展学生的篮球素养,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篮球课堂教学效果。

5 小结

当下,小学阶段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还处于传统的教师“教”为主,学生被动“学”的教学模式中,忽视了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出现了篮球课堂教学“技术动作”与“实战应用”脱节的现象。在“新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体育课程有了新的变化,以新教育“构筑理想课堂”为指导,探讨了当下篮球课堂教学,旨在提升小学篮球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篮球课堂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学习技能、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1] 徐新海.教育生活之危机与救赎——通过新教育走向新生活[D].苏州:苏州大学,2009.

[2][3][4]朱永新.新教育[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001-010.

[5][8]涂良泉.新课改下小学篮球教学模式的探讨[J].新课程导学,2017,(4):12.

[6]赵利.承继与发展: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变革30年(1979-2009)[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16-20,08.

[7]丛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模式探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6.

张建伟(1979-),男,甘肃兰州人,本科


文章来源:新教育 网址: http://xjy.400nongye.com/lunwen/itemid-40547.shtml


上一篇: 浅谈新教育下班级文化建设
下一篇: 高等教育论文_我省三支团队获殊荣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新教育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